02月教宗祈禱意向

請為臨終病人祈禱

祈願處於生命末期的病人及其家屬常能獲得必要的照顧和陪伴,無論是從醫學角度還是在人性方面。

節錄自
向教廷信理部全體大會的參與者致詞
教宗方濟各
2020.1.30

[…]當疾病敲響我們的生命之門時,我們就更需要有人在身邊看著我們的眼,握著我們的手,溫柔地照顧我們,就像福音中慈善的撒瑪黎雅人一樣(參閱2020年2月世界病患日文告)。

在生命處於危重,以及末期的病患上,人們對教會所修改的負責與照顧受苦者的「定義」提出了質疑。慈善撒瑪黎雅人的榜樣,教導我們需要轉化內心的目光,因為很多時候,人們視若無睹,看見了卻像沒看到一樣。為什麼呢?為什麼?—因為缺乏慈悲心。我想起,福音多次描述耶穌面對受苦的人時說:「祂憐憫他」、「祂憐憫他」…重複這樣描寫著耶穌這個人。若沒有慈悲心,看見的人不會想參與到他所看見的任何事物,只會繼續前進。相反的,有慈悲心的人會被感動並且參與,會停下來去照顧「病人」。

需要以病患為中心,建立一個真實適當的人際關係平台,促進醫療照護,同時也要開啟希望,尤其是對那些因生理疾病而給人帶來心理和精神的痛苦,更要為這些處於極限狀況的人開啟希望。

與病人建立關係的作法—不只是在臨床方面—應考慮到個人的獨特性和完整性,就算在不治之症的狀況下,也絕不放棄任何人。人的生命,是被賦予了永恆的天意,無論是在任何狀態下,甚至是不穩定和脆弱的狀態,都應保持其價值和尊嚴,因此,永遠值得最大程度的考慮。聖德蘭.加爾各答修女(德雷莎姆姆)以親近和分享的方式生活,一直到最後都保持著對人類尊嚴的承認與尊重,使死亡變得更加人性化,她這樣說:「人一生即使只在某人的黑暗時刻點亮一隻火炬便不算白活了。」

在這方面,我想到臨終關懷醫院在安寧療護方面做了多少出色的工作,他們為末期病人提供合格的醫療、心理和精神支持,使他們能夠在親人的陪伴下得到安慰,有尊嚴地渡過他們塵世生活的最後階段。我希望這樣的機構能繼續成為致力於實踐「尊嚴療法」的場所,從而滋養對生命的愛和尊重。 […]

節錄自
公開接見
教宗方濟各
2022.2.9

福音告訴我們,死亡如同賊一般倏忽而至。這是耶穌告訴我們的:它像賊一樣來臨,無論我們如何試圖控制它的到來,甚至是計劃我們自己的死亡,這仍然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事件,我們也必須在它面前做出選擇。

有兩個因素是我們基督徒應該要考慮的。第一:我們無法避免死亡,而正因為如此,在盡一切人力去治療病人之後,再進行過度狂熱的治療是不道德的(參閱天主教教理,第2278號)。天主忠心、簡樸子民的慣用語:「願他平安去吧」、「幫助他平安地去吧」真是有智慧的一句話!第二個要考慮的因素是關於死亡本身的意義,疼痛與苦難的意義。事實上,我們應該感謝醫學所努力提供的任何幫助,透過所謂的「安寧療護」,每個準備度過生命最後階段的人,都能以最人道的方式度過。然而,我們必須小心,這種幫助與不可接受的殺戮傾向不能混為一談。我們必須陪伴著人們朝向死亡,但不要導致死亡或是促使任何形式的自殺。請記住,最優先考慮的是為所有人提供護理和治療的權利,讓最脆弱的人,特別是老年人和病人,永遠不會被拒絕。生命是一種權利,而不是死亡,生命應該受到歡迎,而不是被管理。這個道德原則關係到每一個人,不僅是基督徒或其他宗教的信者。

我想要強調一個真正的社會問題,那就是「計劃」—我不知道這個字對不對—加速了老年人的死亡。我們經常看到在某個社會階層中,由於老年人沒有足夠的財力,得到的藥品比他們所需要的少,而這是不人道的;這不是在幫助他們,而是在促使他們提早走向死亡。這既不人道,也不合乎基督信仰。老年人應被視為人類的寶藏,他們是我們的智慧。即使他們不說話,或是他們講話沒有意義,他們仍然是人類智慧的象徵。他們先我們而行,並留下了許多美好的事物、許多回憶、許多智慧。請不要孤立老年人,不要加速老年人的死亡;撫摸一個老年人,和撫摸一個孩子一樣,都有相同的希望,因為生命的開始和結束永遠都是一個奧秘,一個該受尊重、陪伴、關懷、與愛的奧秘。